對大多數人來說,“無障礙建設”可以做些什么,還存在哪些短板,平日里很少有切身感觸。記者本人在2020年被車撞傷,腿部康復期間,步行非常緩慢,僅為平常步速的20%。每次到社區醫院換藥都要勉力爬上一座過街天橋,還曾在天橋上遭遇暴雨突降,非常狼狽。
6月28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頒布,將于9月1日起施行。這部新法是我國制定的第一部關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專門性法律,其頒布實施將對中國城市環境無障礙建設起到深遠的影響。
2022年,由社區規劃師參與研究和規劃設計、上海市殘聯專門撥款支持建造的一批人行天橋無障礙電梯先后建成。一位指導學生組成團隊共同參與設計工作的建筑師,曾與記者談起一處加梯改造,項目經歷了十多年的拉鋸,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努力,終于在城市環境無障礙建設的進程中得以成形。該項目還結合了街角口袋公園改造,現已成為一處頗受周邊居民歡迎的地點。
(資料圖)
而對眾多學者、設計師來說,每次做調研都會發現很多問題,無障礙建設與管理維護要面對的挑戰非常多。一位法學專家曾表示,其自2011年起,就多次參加各地《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專家團,雖然不斷介紹各地較好的案例,但他與學生們的多次調研,還是發現各地大學校園、公共文化場館、地鐵站,以及法院、檢察院、政府機關辦公地點等處,硬件設施層面存在短板,“與法律要求距離大”。
在智慧城市與社區微更新領域有多年經驗,曾在北京雙井街道打造“聯合國人居署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社區”的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在2019年曾做過一次無障礙出行實驗。40位盲人志愿者在1.6公里長的城市社區道路上行走,研究者利用感知設備,統計出他們的543個“心煩點”,也就是出現盲道被堵塞、盲道缺損等問題的點位。這1.6公里的距離,普通人要拐7個彎,但走盲道的盲人平均每人要拐73個彎。
自1989年4月,住建部、民政部、中國殘聯聯合發布第一部全國性的無障礙建設設計標準以來,我國的無障礙事業歷經3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很多經驗,也在不斷解決各方面的新問題。
從設施建設到觀念更新,人們對“無障礙權益”的理解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在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和城市,無障礙環境和設施不再被認為是僅為殘疾人而設置的,它們也是為老年人、小孩及各種處在特定困難狀態中的人們服務的。前述法學家就認為,即將實施的新法也是對2018年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補充,特別是其中涉及保護老年人無障礙信息交流和社會服務的內容。
《無障礙環境藍皮書:中國無障礙環境發展報告(2021)》中介紹,截至2020年,全國系統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市、縣數量達到1753個,呈逐年遞增態勢;累計創建469個無障礙市縣村鎮。全國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有81.05%的出入口、56.58%的服務柜臺、38.66%的廁所進行了無障礙建設和改造。多個省份客運設施無障礙建設率達到100%,3400余輛動車組列車設置了殘疾人專座。
該報告的2022年版則側重《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第三章《無障礙信息交流》所涉內容,探討了無障礙與數字化的關系。報告中提到,2019年3月,中國盲文數字平臺正式啟動。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冬奧手語播報數字人”在北京衛視上線,為聽障人士提供手語信息播報服務。截至2022年7月底,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452家網站和App完成了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并通過了評測,方便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出行、社交、通信、娛樂、購物、獲取信息和相關服務等。
無障礙建設的優化,目前還缺乏更強的動力和更可行的標準。去年出版的《城市環境無障礙》一書是國內第一本針對整個城市的無障礙建設提出方案的學術著作,這本書的主編之一、浙江大學園林研究所副所長吳佳雨告訴記者,在現實壓力——比如寫字樓、商場的盈利要求——下,運營方以滿足最低要求為準,缺乏動力去做更多的無障礙設計,“缺少法律的硬約束,導致這個問題始終被有意識地模糊對待”。他認為,新法的出臺,有利于開啟一種“正向的循環”,促進大家在硬約束下,把無障礙設施做到位,再爭取做得更多。
無障礙環境的建設不是單純地設計建造無障礙設施,也涉及公共資源的分配,不同設施和權益之間的協調。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提到:“在過去的城市街道建設中,拓寬機動車道、壓縮人行道,無論人行道多窄,仍然堅持要有行道樹,路旁必須有綠化帶,很少有人會真正在意人的舒適性,也就是步行和殘障人士、輪椅車使用者的舒適性?!?/p>
《城市環境無障礙》一書中介紹,1975年,國際康復論壇提出,應以“面向所有人”為基礎,不僅對特殊群體,對老年人和滯后于主流社會的人群都應給予關照。這反映了“廣義無障礙設計”的觀念,也就是“將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和健全成年人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進而研究不同群體各自的行為特征,力圖將所有不同使用者的元素和需求考慮在內”。
其中,美國肢體殘障設計師羅納德·梅斯1987年提出的通用設計,強調產品、環境和服務的設計與提供應立足于以人為本,達到可以最大限度地被所有人使用的目的,且無須再進行專門的改造與設計。新加坡2006年推行的無障礙總體規劃,日本發布的《通用設計2020》行動計劃等,都響應了通用設計的理念,體現了更高的追求。
城市規劃師王奕與記者分享了一則觀感。他在朋友的社交網絡中,看到國外一所高中畢業典禮的圖片?!翱梢钥吹?,學生上臺領取畢業證書的流線,不僅專門設置了無障礙通道,而且與健全人的流線完全一致、平等,醒目且重要?!蓖ㄓ迷O計的應用,要依靠社會真正地做到尊重與接納。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hongyuanlh.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