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西南紡織服裝職業教育聯盟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紡織服裝行業產教共同體建設推進會在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舉行。作為2021年獲批的教育部第一批示范職教集團(聯盟)培育單位,西南紡織服裝職業教育聯盟從推動中高職銜接和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服務產業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紡織非遺傳承創新等多個方面亮出了成績單。
【資料圖】
一、縱橫協調,推動中高職銜接和校企聯合人才培養
一是推動中高職貫通培養工作。聯盟內中、高職院校積極探索招生模式改革,一體化設計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2020-2022年,成都紡專面向聯盟中職院校開展“3+2”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和定向單獨招生,共培養“3+2”學生618人,并通過單獨招收方式,招收聯盟內中職學校畢業生817名進校繼續學習。2023年,學校繼續與四川省服裝藝術學校等7所優質中職學校的服裝設計與工藝等7個專業開展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年招生規模達到460人。
二是推進職教本科人才培養工作。聯盟內職業院校積極探索實施高端技術技能型本科人才培養試點。成都紡專聯合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學院、成都工業學院和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四川成焊寶瑪焊接裝備工程有限公司、川開電氣有限公司,開展輕化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5個專業的職教本科人才培養,其中近一半的招生計劃投放到中職畢業生。目前有職教本科在校生576人,近三年已有56名本科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
三是構建“五共”機制,實施課堂革命。聯合聯盟成員單位積極構建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制訂、課程資源校企共同開發、培養條件共同建設、培養過程共同實施、培養質量共同評價的“五共”機制。近年來,僅成都紡專就與企業合作共建課程92門、聯合開發教材23部。以此為基礎,聯盟內中、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實施課堂革命,不斷滿足產業新職業、新崗位、新標準對職業人才能力素質的新要求。
二、共建平臺,服務產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成功申報建設四川省首批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建成省級首批產業學院。2020年,成都紡專和宜賓絲麗雅集團合作,成功申報四川省首批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建設絲麗雅先進材料產業學院,探索實踐形成“一群一園一院一聯盟”產教融合新模式,其《做強育人鏈、對接產業鏈、服務創新鏈發展模式》入選四川省20個產教融合典型案例。2022年,學校又與特銳德川開電氣成功申報四川省第二批產教融合示范項目。
二是采用“平臺共建、技術共創”模式,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聯盟成員積極參加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20、21、22年度疫情期間紡織行業調研工作,對接四川紡織服裝園區,建設四川省紡織品生態染整高校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高性能特種紡織材料功能化開發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組建高水平專家創新團隊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完成再生纖維素纖維長絲、本白粘膠短纖、雅菲特可降解環保型生物基纖維等行業關鍵技術的突破,推動新晨新材等省內纖維先進材料中小微企業抱團發展。
三是積極開展聯盟成員單位的技術技能培訓。聯盟內中、高職院校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持續培養、培訓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為聯盟內企業提供技術技能支持。成都紡專為宜賓絲麗雅集團、湘鄰紡織等聯盟企業開展現代新型學徒制培訓、員工技能提升培訓達800余課時、5000余人次,努力提高企業人員紡織生產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為企業打造一支“能設計、懂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員工隊伍,促進了企業可持續發展。
三、健全體系,促進紡織非遺傳承創新
聯盟內職業院校和企業成員充分發揮專業和資源優勢,將民族地區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挖掘整理、傳承創新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相結合。
作為2016年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首批參與院校,成都紡專面向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將紡織非遺資源挖掘、整理、傳承、創新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結合起來,構建非遺培訓課程體系,開發出《蜀繡》《蜀錦》《藏族服飾》《羌族服飾》《四川彝族圖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賞析》等一批紡織非遺特色教材和國家級課程資源庫;建成繡藝苑學研館、蜀錦傳習所、民族服裝服飾館、非遺展銷館和蜀繡、扎染、手工皮具工作坊等物化非遺成果展示育人平臺;建立以國家級蜀繡大師孟德芝、國家級非遺唐卡傳承人拉孟、國家級蜀錦傳承人葉永洲等為代表的大師工作室,打造“大師+教授”領銜的培訓師資隊伍,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形成了“文化+實踐+創新”的民族紡織非遺技能人才培訓體系。
迄今為止,在聯盟內政、行、企、校單位的支持下,成都紡專已組織開展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16個班次,培訓學員420人、2100多學時。其中面向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和樂山市的民族地區培訓藏族、彝族、羌族等學員200余人,培養出喬進雙梅、扎西擁措、班九等一批杰出的省級、市級非遺傳承創新推廣人,為民族地區成功脫貧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助力。
前來成都紡專出席會議的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會長倪陽生說,西南紡織服裝職業教育聯盟自2012年成立以來,以服務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為使命,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賦能作用持續增強。他希望聯盟繼續發揮示范帶頭作用,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勢互補,提高人才培養工作水平,提升服務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的能力,促進紡織服裝產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童曉暉 夏令)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hongyuanlh.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